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陶冬 - 非食品通脹 今年通脹關鍵字

提要:食品通脹的回落和非食品通脹的上揚,將在今年出現交叉。食品通脹已經持續太久,居民對價格的預期已經發生變化,工資上漲已經加速,全面通脹已經到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言用在有關政府部門對通脹的預測上頗為貼切。從2007年初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官員出來解釋,通貨膨脹是結構性的,三五個月後便會好轉,可CPI數字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筆者2007年春提出,中國通貨膨脹在2008年中之前見6.5%(甚至8%)時,引起政府官員(還有同行)的激辯。豬肉因素、基數效應講了許多,但是很 多人沒有遠慮,沒有看到大局。食品通脹根本就是全球性的,而且在漲價預期下,農民並不急於賣糧賣肉。結果筆者的預言在2007年秋便已實現。

2007年的通脹是食品漲價,相信2008年的通脹則是服務業引領下的全面通脹。食品持續時間過久,人們的通脹預期已經發生本質性變化,中國出現全面大幅加薪已成定局。同時,農民工短缺正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蔓延,加上新勞動合同法,服務業成本明顯上升。

與製造業不同的是,服務業的生產效率上升空間不大,但是多有加價能力。從成本推動到價格上升的過程,在服務業會很短。政府的限價措施,在國企壟斷的行業(如成品油、電力)有效,但在多數行業未必可行。今天製造業也開始漲價。上一次冰箱漲價應該發生在遙遠的短缺經濟年代。

其實此次通脹中許多因素根本就是國際性的,並非中國政府獨自可以扭轉的。美元急跌,是美國經濟陷入逆境的寫照。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不過兌其他多數貨幣卻在 貶值,因此進口通脹揮之不去。全球已經進入全面的食品通脹,國際環境必然影響國內價格。材料、能源價格如脫韁之馬,國內生產資料價格勢必跟隨。美、歐、日 同步出現經濟倒退,人民幣與外幣間利率倒掛,海外熱錢加速流入。這些因素並不在中國政府的控制範圍內,只是過於自信的政府官員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如來 佛控制孫悟空的手。

當前,政策的馬其頓防線全部放在食品通脹上。不過筆者預言,服務業通脹和國際通脹會在今年閃電般地迂回包抄,製造出新一輪通脹和通脹恐慌。2008年 CPI完全有衝擊兩位數的可能──至少有可能製造類似的恐慌。筆者相信,食品通脹在今年第一季度見頂。在豬肉供應增加和基數效應下,食品通脹會有回落,但 是難以低過7-9%。其他通脹卻會接力而起。新實施的勞動法對中國通脹環境的影響,目前絕對被低估。工資勁升所帶來的服務業通脹,現在剛剛開始。筆者相 信,一旦工資上漲勢頭形成,新一輪全面通脹無可避免。

貨幣緊縮政策很難抑制成本拉動型通脹,至少短期內如此。加息無法制止工資上漲,信貸控制也無法增加糧食供應。因此,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在制止通貨膨脹 上頗有“力有不逮”的感覺。更麻煩的是,美國聯儲已經由加息週期轉入減息週期,全球利率水準下降。此時人民幣加息,可能刺激更多國際熱錢流入中國。

匯率政策和進口政策,可能比貨幣政策更有效。中國目前的通脹中,相當一部分來自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加速人民幣升值,可以抑制進口通脹,並有助於控制國內 資金流動性。筆者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在2008年至少升值10%,而且不排除一次性大升的可能。進口農產品,是紓緩中國通脹、減少通脹預期的有效措施。中國 是一個大國,食品供應不能完全依賴進口,但是在立足國內供應的前提下,少量進口國際農產品以作為調劑,是必須的、必然的。在糧食進口上,有人擔憂國家安全 問題,不過這個應該是工業化、全球化進程中不可逆轉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初,國人曾就進口石油與國家安全問題展開過討論,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 油消費國、進口國。

2008年中國通脹的關鍵字,是非食品通脹。食品通脹的回落和非食品通脹的上揚,將在今年出現交叉。通貨膨脹是傳染病,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對價格預期的折 射,而且價格一旦升上去往往難以降回來(一月的雪災早已過去,但三月份菜價依然高企就是這個道理)。食品通脹已經持續太久,民眾對價格的預期已經發生變 化,工資上漲已經加速。筆者相信全面通脹已經到來,而且政府在此問題上的判斷落後於形勢。

一個低通脹時代的結束,對於中國經濟、社會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是一種稅,劫貧濟富的稅。富人多可以通過投資、加價奪回通脹損失,低收 入者(尤其是城市低收入者)往往受到最大的傷害。這輪通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民工工資的持續大幅上漲。這種工資上漲,不利於資本,不利於出口,但有利於工 人,有利於消費。此消彼漲之下,有利於內需的起步,但對出口卻是大大地不利。通脹之下,有加價能力的企業和沒有加價能力的企業之間,勢必帶來利潤和財富的 轉移。

通脹升溫不利於軟投資(銀行儲蓄、債券),但對硬投資(房地產、商品、農產品)卻有利。小心匯率急速升值,小心利率大幅上揚,小心類似90年代中期的宏觀 調控,借貸不可過猛。另外必須留意的是,今天全世界面臨的問題,是通脹升溫而增長卻在放緩。買硬資產也需要有一個時機的選擇。如果資產價格可能因增長放緩 而下調,等一等不失為良策。

(本文原載于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