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花旗最終步AIG後塵

之前傳出陸續將會有金融機構會被國有化,現在花旗率先步入國有化的命運;或許這是唯一的方案,花旗這種大得不能倒下的機構,政府必定需要全力擁護。在這次國有化中,花旗普通股股東的損失相信會是最大,其次應該是美國政府,美國政府雖然阻止了花旗的倒閉,但是必然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花旗當中應該有大量有毒資產等待處理。

未來而言,整個金融行業將會作出巨大變革,國有化花旗的行動或許只是2009年第一擊,投資者還要密切留意往後事情的發展。

Citigroup reaches aid deal with government

Citigroup reaches deal that could give the government up to a 36 percent stake in the bank

NEW YORK (AP) -- Citigroup Inc. said Friday it reached a deal that will give the government up to a 36 percent stake in the struggling bank.

The government, along with other private investors, will convert some of their preferred stock in Citi to common shares.

Citi will offer to exchange up to $27.5 billion of its existing preferred stock held by private investors at a conversion price of $3.25 per share, a 32 percent premium over Thursday's closing price of $2.46. The government will match up to $25 billion of preferred stock it currently owns for conversion at the same price.

If the maximum amount of preferred stock is converted, current common stockholders will see their ownership stake fall to about 26 percent.

The conversion will help provide Citi the mix of capital to withstand further weakening in the economy.

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 Saudi Arabian 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 Capital Research Global Investors, Capital World Investors are among the private investors that said they would participate in the exchange.

One of the hardest hit banks by the ongoing credit crisis, Citi has already received $45 billion in cash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guarantees protecting it from the bulk of losses on $300 bill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Under the exchange agreement, the Treasury Department's remaining $20 billion in preferred shares will be converted into a more senior preferred stock that carries an 8 percent cash dividend rate.

Citigroup said the increase in government ownership will not require additional taxpayer money. The government currently holds about an 8 percent stake in Citi.

As part of the agreement, Citi will suspend dividends on both its common stock and preferred shares.

Citi will also reshape its board of directors, Richard Parsons, the bank's chairman,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board will have a majority of new independent directors as soon as possible, Parsons added.

The company also said it recorded a goodwill impairment charge of about $9.6 billion due to deteriora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e goodwill charge was added to Citi's 2008 results along with a $374 million impairment charge tied to its Nikko Asset Management unit. The charges resulted in Citi revising its 2008 loss to $27.7 billion, or $5.59 per share.

Shares of Citi tumbled 56 cents, or 22.7 percent to $1.90 in premarket trading.

東亞銀行買得過?

早前,東亞銀行公佈了業績,盈利大幅下跌99%,如果不計及特殊收益項的話,盈利實際上是負數。主席李國寶宣稱東亞銀行在2008年已經全數把有毒資產(Toxic Assets)抽離資產負債表中,相信東亞銀行業績在2009年將會重上軌道。

身旁不少朋友均指出東亞可以說是香港中型銀行,過往表現一直不錯,而且銀行在過往數年大力發展內地市場,相信在未來數年陸續踏入收成期,因此他們均疑問東亞是否值得買入。

我一直認為投資者在今年應該盡量避開投資本地銀行股,就以東亞為例,雖然主席李國寶宣稱已經把有毒資產抽離,但是投資者須留意東亞只是把過去2007-2008年度已出現問題的資產抽離,而東亞手上還有甚麼「可能有問題」的資產是未知之數,一來東亞不會主動公佈,二來投資者也難而查證。再者,在金融海嘯下,雷曼破產事件證明了世界上任何事也有可能發生,會否陸續有金融機構破產也是難以估計,倘若東亞手上繼續持有的資產在2009年再出問題,那樣東亞便需要再度大幅撥備。

另一方面,我們亦可以從債劵去了解公司的大概情況,根據叔叔提供的資料,現在東亞發行債劵的孳息率大約有10多釐,比起和黃發行債劵的孳息率高出超過6-7釐,我相信債劵投資者並不是盲目投資的,或許東亞銀行內部有些風險我們是需要密切留意的。

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淺談東歐金融危機

現在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地的大型金融機構繼續傳出財困的消息,以上國家均有意國有化部分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以避免有關機構倒閉,重蹈雷曼破產的結果,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東歐的情況也非常嚴峻,而且受影響的不單單是東歐國家,更會連累西歐各國。過去數年,很多西歐金融機構,如法興、瑞信等大舉進軍東歐,期望發展新興市場以增加盈利。根據報章資料所得,奧地利、德國、法國等國家持有東歐地區的債權金額高達一點五萬億美元,相當於外國銀行擁有東歐地區債權總額的九成。

當在金融海嘯之下,很多本身處於經濟過熱的東歐國家面對著外資大舉撤退,他們本國的貨幣出現大幅貶值、大量債券違約,東歐政府對困境根本無能為力,只能等待西歐各國協助。奧地利剛剛曾經提出過要撥出資金救助,部分西歐國家均支持有關方案,唯有德國沒有表態,很可能德國是擔心有關資金需要由自己承擔,所以不輕易答應。

東歐的危機根源,是他們的資產通常以本幣計值,但他們的國債和企業通常向歐洲商業銀行發行以美元或歐羅計值的債券,遇上本幣大幅貶值,借外幣的國家隨時便有破產危險。目前東歐國家外債約為一點七萬億美元,短期需償還的債務約為四千億美元,佔東歐國家GDP比重三分之一。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德國和法國的CDS價格仍低於美國,顯示德法兩國的信貸狀況仍優於美國,但如果把西歐各國的CDS價格平均計算,則高於美國,顯示西歐的信貸情況比美國更差。

或許,第二波金融海嘯已經來臨,投資者切記在如此環境之下,一定要嚴格做好風險管理「Cash is still the King!」

思想改變命運

我一直深信思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世界上很多富有的人都是靠自己的一雙手去創造財富,他們對金錢有特別理解。在這個新時代中,想要成功創富,除了需要「Work Hard」之外,更加需要「Work Smart」。

以下選材自「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致富法則:
01、你的收入,只能增加到你最願意做到的程度。
02、如果你想改變果實,你首先必須改變它的根﹔如果你想改變看得見的東西,你必須先改變你所看不見的東西。
03、金錢是一種結果。財富是一種結果。健康是一種結果。生病是一種結果。你的體重也是一種結果。我們活在一個有因有果的世界。
04、設定產生想法,想法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產生結果。
05、假如我們的潛意識必須在深植的情感和冷硬的邏輯這兩者之間作出抉擇,情感幾乎是每戰必勝的。
06、如果你的動力來源並不是正面的作用,例如你是出於恐懼、憤怒而想致富,或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想成功,那麼你的錢永遠不會帶給你快樂。
07、如果想徹底改變室內溫度,唯一的辦法是重新設定溫度調節器。同理,想徹底改變你的理財成績,唯一的辦法是重新設定你的財務溫度調節器,也就是你的金錢藍圖。
08、保持自覺,就是可以時時觀察自己的想法跟行動,好讓你能夠做出自己真心想要的抉擇,而不是被過去的設定所操控。
09、你可以選擇那些會鼓勵你獲得幸福和成就的思考方式,而捨棄那些不能支持你獲得幸福的思考方式。
10、錢,在它能發揮效用的地方實在是太重要了﹔而在它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它就完全不重要了。
11、你在抱怨的時候,其實是在吸引更多爛事進入你的生活中。
12、天下沒有所謂[有錢的受害者]這回事!
13、如果你的目標是過得舒服就好,你就很可能永遠也不會有錢。但是如果你的目標是賺大錢,那麼你最後很有可能會舒服得不得了。
14、大部分人沒辦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15、如我你不是全心全意、真心真意想創造財富,那麼你很可能創造不出多大的財富。
16、你的收入,與市場認為的你所產出的價值成正比。
17、祝福你所想要的東西。
18、領導者賺的錢遠遠多跟隨者!
19、成功的秘訣,就是不要逃避問題,不要在問題面前退縮﹔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你要成長,讓自己大於一切的問題。
20、如果你的生活裡有一個大問題,這只說明了一件事:你很小!
21、如果你說你有價值,你就有價值。如果你說你沒有價值,那麼你就沒有。然後你就會依照你的故事版本而活。
22、如果一株百呎高的橡樹擁有和人一樣的心靈,那麼它頂多只能長到十呎。
23、凡是出現一個給予者,就有一個接受者﹔而每一個接受者的對面都是一個給予者。
24、金錢只會讓你現有的自己更加擴大。
25、你做一件事情的方式,就是你做所有事情的方式。
26、擁有穩定的收入沒什麼不對,除非它阻礙了你用自己的能力賺取你所值得的金錢--問題是,[穩定的薪水]這概念往往就會阻礙你賺更多錢。
27、永遠不要為你的收入設定上限。
28、有錢人相信:[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小康階層認為:[熊掌太貴了,所以我只吃一小片就好。]窮人說自己吃不起熊掌,所以他們吃雞肉,但又惦記著自己吃不起熊掌的事,滿心疑惑為什麼自己[什麼都沒有]。 29、真正衡量財富的標準是淨值,不是工作收入。決定淨值的四項因素是:收入、存款、投資、簡化。
30、注意力所在的地方,就會有能量流動,也就會出現結果。
31、除非你能管理你現有的一切,否則你不會再得到更多!
32、你管理金錢的習慣,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33、不是你控制錢,就是錢控制你。
34、有錢人把每一塊錢都視為種子,把它種下之後可以多賺一百塊錢,再把這些賺到的錢種下,又多回收一千塊錢。
35、行動是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間的橋樑。
36、真正的戰士可以馴服這條叫做恐懼的眼鏡蛇。
37、不必把恐懼除掉也能成功。
38、如果你只願意做輕鬆的事,人生就會困難重重。但如果你願意做困難的事,那麼人生就會變得輕鬆。
39、你只在一個狀況下是真正在成長的,那就是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
40、就追求成功和快樂來說,你最應該學習的技巧,就是訓練並管理你自己的心。
41、你可以是對的,你也可以是有錢的,但你不會兩者都是。
42、每一位大師都曾經是個大失敗。
43、想要得到最好的薪水,你必須是最好的。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市盈率與增長比率 Price/Earnings To Growth (PEG)

股份的市盈率太低,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某程度上,此反映該股備受市場冷待,投資者不願付出高價買入。市盈率高,則代表股份偏貴,但投資股票,下注的是前景,如果該公司大有增長空間,那麼,就算現價稍高,也不無道理。

要在回報和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投資者可參考市盈率與增長比率。一般來說,市盈率與增長比率少於一,才叫合理。根據摩根士丹利以往的研究,此比率偏低的大型股份,在隨後一年,多數可跑贏大市。

市盈率與增長比率,尤其適用於評估高增長的股份。以中移動(941)為例,其二OO六年的每股盈利約三元三角,股價八十元左右,即往績市盈率為二十四倍。然而,由於其盈利增長達兩成多,即市盈率與增長比率等於一,故股價可能稍微偏高,但未算極不合理。

如果將所有股票的過往市盈率走勢圖展示出來,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有些股票的市盈率長期偏高,有些則長期偏低。代表美國紐約股市的道瓊斯指數,市盈率也長期比納斯達克指數低,為甚麼?因為在納斯達克市場掛牌的股份,都是經營創新科技業務的股份,由於其增長速度比較快,所以市盈率也比較高。

大陸股市市盈率之高,雖令人擔心,但在中國上市企業,增長速度也夠快。中國全國的經濟,年年以近一成的速度增長,優質的上市企業增長速度更快,市盈率自然就偏高。由此可見,市盈率與增長率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個很強的關係,除了摩根士丹利外,學術界也有大量有關市盈率與企業增長率的研究。

除了增長率外,影響市盈率的因素還有利率。利率高,人們傾向將錢存於銀行,不願冒風險投資,股價因而受影響,令市盈率就偏低。相反的,利率低時,人們傾向將資金投入股市,以尋求更高回報。當股價上升,市盈率自然也隨之上升,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投資者那麼關注美國聯儲局的一舉一動,也如此留意美國之利率走勢。

(From FDZ WonderfulImage)

市盈率 / 盈利回報率 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 Earnings Yield

懂得計算市盈率,投資者便可知回本期。

如果市盈率是十倍,即表示如企業每年盈利不變,投資者持有股份十年,公司便可為他賺回本金。舉例說,匯控(5)的股價約一百四十五元,二OO六年每股盈利近十一元,市盈率大概十三倍。投資者若於此價買入匯控,假設該行以後每年賺十一元,那麼十三年後,便可累積賺回那一百四十五元。

市盈率雖然是選股最基本的指標之一,但單憑市盈率高低,是無法辨別股份便宜或是昂貴。十倍市盈率,對於銀行股來說是便宜,但對於航運股,便可能算貴;中國電訊股的市盈率達二十倍,可能仍屬合理,但如果是工業股,投資者便須三思。不過,一般熱炒的龍頭股和明星股,多數都享有較高的市盈率。

只要將市盈率的算式倒過來,就可以得出盈利回報率,以便與其他投資工具的回報率比較。同樣以匯控為例,其盈利回報率約七釐半,這個數字代表,股東每投資一百元,該行每年可為他賺回七元五角,回報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和債券孳息,故把資金交予匯控做生意,可能比存款在銀行好。

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追求低市盈率的股份,因為有些股票的市盈率,根本長期都偏低,尤其一些被認為風險較高的股份。須知市盈率低,不代表股價會上升,即使市盈率再低也未必會回升。

我們利用市盈率,作為投資的參考指南時,更應該考慮同一隻股份在不同時間的市盈率變化。從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了解某隻股份的過往市盈率,在不同時況中的高低和變化幅度,從而判斷目前的股價,到底是偏高還是偏低。

此外,恆生指數成分股整體的平均市盈率,也是值得參考的數字。在過去大部分的時間裡,恆生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都介乎於八倍與二十四倍之間。所以,愈是接近二十四倍,大市風險自然愈大;反之,愈是接近八倍,則表示股價低迷,可以趁機揀選便宜貨。

(From FDZ WonderfulImage)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石油長遠值得繼續看好

雖然全球經濟大幅放緩為石油價格帶來極大的下跌壓力,但是我深信這是一個調整,並不代表長遠牛市已經結束。

油價大幅回落 難為了產油國

現在石油的價格大概維持在50美元以下,雖然大部分陸上產油國的石油生產只是在10多美元之間,但是並不代表當地經濟就會相對穩定。因為不少中東國家在過去幾年大搞基建,希望通過高油價帶來的收益來促進當地的發展,所以政府紛紛以70-90美元的石油估價作為財政政策的開支預算,當石油大幅回落時,當地政府便會遭遇到巨大的財政赤字;譬如就以杜拜為例,當地現時又很多基建也需要停工,就是因為政府未能像過往般大灑金錢。

新興市場成未來推動油價重心

我一直認為未來新興市場會繼續持續發展,全球對石油的需求是會持續增加。今時今日,雖然在經濟低迷時,大眾對石油的需求大幅減低;但是倘若經濟開始恢復,而石油供應還沒有隨時間增加的話,油價長遠還是一個上升趨勢。另外,我深信中國在未來時間會繼續加大對石油儲備的投資,這裡亦會是一個強勁的增長動力。

150美元的石油明顯是偏高,也是由一些炒家所造成的;而50美元以下的石油明顯也是偏低,明顯是跌幅過大,唯何時才會回到合理價,恐怕需要一段時間了,我深信70-90美元的石油才算是合理價。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外圍轉差 港股走勢偏淡

港股上週最終失守萬三,下一個支持位應該是一月份的低位12,439左右,投資者需要密切留意。相對港股而言,A股雖然在炒上後有所回落,但是明顯見到股市在低位也有支持,我相信未來A股應該都會反覆,在低位先要培養信心,然後才有機會重展升浪。

在2009年,我認為本地銀行股及地產股相信不會是良好的投資方向。匯控在過去一週連跌5日,散戶的血肉長城也不能抵抗大戶的沽盤;匯控將會在3月初出業績,相信屆時才可以讓投資者清楚了解銀行當前情況,業績前投資者不宜太過進取,以期望撈底,反而重點是需要留意趨勢的發展。

東歐情況非常嚴峻,不少人均指出海嘯第二波將會來臨,連「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也提出海嘯第二波的強度將會是第一波的三倍。假若東歐真的出現嚴重問題,必然會連帶西歐的金融機構出問題,後果不敢想像。

我並沒有擁有預知能力,但是我深信2009絕對不會是平凡的一年,我的策略是手持大部分現金,再以少部份作為短線資金,一直留意股市的發展動態,再作決定。投資應當是「寧願買貴也不要買錯」,因此我此刻尚不會大力出擊。

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美國經濟復甦 不能單靠財政政策

昨天的文章提及過美國聯儲局現在推行「定量寬鬆政策」,目的是在銀行大幅度減低放貸時,為市場提供新資金,確保貨幣乘數效應可以繼續運行。

財政政策成保經濟重心

不過,按目前的情況來看,最有效支持經濟發展的方案或許是政府推出的財政政策,當中包括減稅及大力推動基建,雖然曾經有經濟學家指出,政府支出(基建費用)並不能帶來任何的乘數效應,相信政府每支出1元,經濟實體大概只是增加了1.04元。縱使如此,相信龐大的基建支出也能為GDP帶來一定的增長,相信可以在2-3%之間。但是,大家需要留意這不是一個健全的增長,因為GDP增長是靠政府大幅增加開支而造成的,我深信這種增長動力的持續能力並不高,只能帶來短暫的光景。美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年底或者最遲2010年出現一個較為明顯的增長,然而這種龐大的財政政策並不能長期維持,關鍵還是在於群眾何時能夠重新消費,從而帶動經濟。美國應該不會陷落蕭條之中,但是經濟將有可能長期放緩,我估計最少在超過3-5年。

同時,如此龐大的財政政策也會為美元及美國政府帶來壓力,將來美元的下場將會成為疑問。最後,我依然認為美國會是最早走出經濟困境的一個國家,始終當地的優勢是不容看輕,包括科技、軍事實力及教育。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淺談定量寬鬆政策

相信有留意財經新聞的投資者均會聽過「定量寬鬆政策」,今時今日的美國也在金融海嘯下,啟動了定量寬鬆政策,以求提高經濟的流動性。

定量寬鬆政策的簡單解釋為美國的聯儲局實行貨幣擴張,從而向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聯儲局最終希望透過定量寬鬆政策來控制流動性水平(或者是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而實行定量寬鬆的途徑眾多,包括直接購買商業票據、政府債卷及向企業提供特別貸款等等,此等措施均希望在私營銀行不願意放貸的情形下,政府能夠直接向公司及房地產市場放貸,從而向經濟重新注入流動性。

金融海嘯下 乘數效應消失

在經濟學的理論上,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是基礎貨幣的一部分,當透過銀行放貸,基礎貨幣將能夠增加,導致M2的供應倍數地增加(乘數效應),以刺激經濟活動。不過,在金融海嘯下,經濟體系內乘數效應大幅度減低,甚至消失;這是因為銀行為了保障自身利益或者積極去槓桿化,紛紛減少放貸,導致信貸資金凍結。

定量寬鬆政策 針對流動性陷阱

有部分人士於是指出美國現在已經身處在流動性陷阱之中,因為現在實際籌資成本接近零,但是銀行還是不願意放貸。美國政府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只能夠繞過銀行體系,直接向市場及公司注入資金,以救助信貸市場。

美國今次對危機可以說成做到迅速反應,但是最終結果如何,或許只有時間能夠下定論了。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淺談風險管理

經常聽到投資專家指出:「不要把所要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意思就是說投資者一定要分散風險,以免個別資產出現問題時會把所有財產一次性損失掉。其實,在金融財務學內,風險是指那些未知的潛在損失,而且包括了不同類別的風險,如市場風險、公司風險、信貸風險等等。

買同一行業內的不同股票 並不等於分散風險

有些投資者喜愛銀行股,於是就把整份資金分為數份,然後買入數隻銀行股,以期望收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其實,這種投資方法並不符合分散風險的原則,因為如果一旦銀行業因經濟轉差而受累時,組合內持有的所有銀行股將會一起全部下跌,當中或許只存在幅度的差別而已。

了解股票之間的相關性 有助分散股票組合的風險

當我們建設股票投資組合時,最好的方法是研究不同股票之間的相連性(相關係數),盡量選擇一些相關性較低的行業,從而有效地分散風險,避免全部股票同時間受同樣的因素影響。譬如,在2008年,假若投資者選擇同時間投資內地地產股及內地銀行股,很可能發現跌幅都頗大,主因是兩者的相關性頗高;假若我們將其中一隻股票改為快餐飲食股,很可能會發現組合的表現會大幅改善。

但是,以上其實也並不是最佳的分散風險做法,因為投資項目集中在單一地區及產品上。最好的投資組合應該包括不同地區內的各類投資產品,譬如可以是香港的股票、歐洲的房地產債劵等等。

有部分朋友當聽到分散風險就會問:「假若我的投資組合本金不大時,分散風險的做法會否有所不同?」在此,我認為不同的投資者對分散風險會有不同的看法,最重要還是找出自己合適的方法,因為每名投資者對風險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接受風險亦有不同。不過,個人而言,假若投資本金不大時,我傾向集中投資當一股票/投資產品,因為唯有集中火力在優秀的股票上,本金才能急速地上升,分散投資組合可能只會減低投資回報。不過,當資金到達一定規模時,就有必要適量的分散風險,避免辛苦賺回來的錢因某一集團出現意外而付諸流水。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商台903的訪問



今天上午接受了商台903的訪問,其中非常感謝迪偉及阿Bu,因為他們讓我有機會分享一下投資的心態及對金錢的相關看法。訪問將會在星期四(19/2)於13:30-14:30在商台903電台內播放,如果各位朋友有興趣的話,歡迎收聽。


迪偉


阿Bu

股市極度反覆 投資者需留神

不少人相信環球經濟將會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復甦,但是我認為這是最樂觀的看法;我傾向相信2010年時經濟才會較有機會真正重上正常軌道。

2009年的股市也相信不是容易掌握的一年,股市應該是極度反覆,投資者一定要具有相當經驗,否則不容易在反覆的股市中淘金。另外,投資者也需要擁有良好的獨立思考,否則將會被群眾影響到分析能力,不然的話,或許持有現金也未必是不好的策略。

股市在今年的1月7日創下了至今為止的高位,而1月21日的低位12,439點也成為了一個支持位,投資者一定要非常留意這個支持位,倘若支持位下破,將會帶來新一輪跌浪(需要同時留意當時的經濟數據)。而頂位的話,投資者則只需要繼續留意下跌中的250天線,越接近250天線,就越要小心。

我相信今年股市會有大部分時間在10,600點至16,000點的幅度中上落,投資者最佳的投資方法可能是一些背景及實力良好的二線股,因為今年股市大部分時間都可能炒股不炒市,我傾向留意一些現金充足、盈利不會大幅度放緩的股份;而同時間買入股票後必定要訂下止蝕位,否則便不應進行任何投資。

今年股市之中相信不會有太多黑天鵝出現,但是風險依然巨大。一直而來,投資應該不是以賺錢為第一目標,反而保本才是根本所在。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美國新貿易政策 或能損人利己

最近,報章不時報導美國的新貿易政策,總統奧巴馬及其幕僚曾經提出「BUY AMERICA」的言論,意思是美國往後推出的經濟措施都要把開支花費在美國各個製造業上,以支持本地的經濟為主。對此,中國尤其反對,主因是美國出口佔了中國出口的30%,而整體出口亦佔中國GDP增長37.5%;在金融海嘯下,出口本身已經身處在困境之中,假若連美國也大幅度改為買美國貨,中國出口的跌幅將會相當驚人。

歷史因素 成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主因

對此,不少人均指出美國的新貿易壁壘將會對中美兩國均造成不良影響,而且貿易壁壘並不有效,因為假若美國實行的話,其他國家均能夠提出相應的政策。再者,在過去的歷史中,美國在30年代曾經實行貿易壁壘,以救濟因經濟大蕭條而影響到的工業。在那時,其他歐洲國家見到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紛紛實施相應的報復政策,引致各國經濟步入更差的環境。正正是以上原因,有部分人士相信美國這次實施貿易保護,不但救不了自己,也將會導致各國的經濟情況也不能改善,全球經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復原。

美國當今的出入口情況有變

不過,個人認為歷史因素未必能夠證明今次的結果,因為30年代的美國主要是以出口為主,但是現在的美國是消費型的經濟,當她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時,受損的分分鐘不是美國,而是一切以出口為主導的國家,因為當美國減少消費時,其他出口國家的經濟將會大幅度放緩,我認為就算最終結果不是好事,美國也會是最後倒下的國家。或許,中國在面對這次的貿易保護政策時,根本沒有甚麼方法去對抗。中國曾經提過可以減少購買美國國債作為對抗的政策,但是我覺得這樣並不可行,因為如果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債劵,出口根本不能支持。

中美兩國現在的情況是脣齒相依,美國在經濟領域上依然維持了主導的角色。因此,我們對中國的長遠發展還要非常留神。

中國水貨問題 發展內需致命傷

(感謝ABBY ENGLISH各位組員: TOM、CHLOE、JOANNE、JOANNA)

我們在開始之先必須強調:如果要嘗試去解決以上的問題,並不是單單從商業或企業的角度去解答,而且需要理解中國內地的社會制度及一些歷史因素。我們首先要詳細分析中國人為什麼對自己的貨物提不起信心,反而信任別人的東西。這包括了企業的道德責任、政府的監管、法律的執行等問題。在理解了問題的成因之後,我們嘗試從短期及長期的方案去想一些方案。而我們認為整個問題的核心是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只重經濟改革,其他領域並沒想到因此作出轉變來適應這個時代,方導致今天的局面。

只有假的東西才不是假的!

在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嚴重不足的。造假的新聞經常出現。由便宜的鴨蛋、瑞士糖,到昂貴的名錶、考試的成績單、入學證書,到出售外國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都可以是中國假貨的例子。跟據統計,去年美逾八成假貨是在中國製造。而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控告中國保護智慧財產權不力,並且在1月26日獲判勝訴。明顯地,中國人事事只以利益為先,對其他人產權利益則擱在一旁。

到了最後,中國人對於他們自己所生產的東西失去了信心。而外國的進口貨則繼續保持他們一貫的質素。到了最後中國人當然愛好外來貨品而不好中國貨。這並不是外來的事物都是好,反而是自毀長城而已。

商業登記的漏洞

此外,在商業登記的制度上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漏洞。單單在2005年,商標爭議的案件已多達399宗。

中國現時的商標註冊有不少漏洞,第一,商標查詢不是註冊商標的必經程式1,沒有負責機制,在查詢過程中,會受數據處理及商標申請審查期等原因的影響,使得部分在先申請的商標無法進入數據庫,因此無法查詢。

另外商標查詢與審查工作由不同人員承擔,而查詢人員與不同審查人員的審查觀點上可能出現不同的意見,因此,商標查詢的結果不能作爲法律依據,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原本查詢的功能失去,令惡意搶注的人可以此作為一個藉口,被搶注商標的企業苦心經營的外銷市場有可能因一個小小商標而一朝被毀,不少品牌被中國人”代理”,間接令國內出現不少假貨。

商標被搶注後,雖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問題(如果能夠證明搶注者在注冊商標時屬“惡意搶注”),但成本高昂。例如:外國的「LV」手袋十分有名,在中國就會有人在登記「LV」為自己註冊商標。當「LV」打算進入中國內地的市場時,他們就會開出天價把商標「轉讓」給「LV」。

若找不到“惡意搶注”的證據,等待他們的也許就是更為被動的商標轉讓談判,商標註冊申請人著急使用注冊商標,進入市場,不得不付出高昂的商標轉讓費用。例如永利電子廠付出了幾十萬元的高昂訴訟費用。重新申請至少要三至五年才能獲得註冊。為了早日擺脫困境,不少商標申請人只好與異議人妥協,花錢讓對方撤銷異議,貼補註冊費用,被迫用高價收購其注冊商標。這種談判,實為“勒索”,坐收漁利。不但成本高,而且,時間長,2003年,中國有家公司將日本「青森」這名稱向中國商標局登記為果實的商標,登記成功,青森花了4年才解決此事。

惡意搶注法律上是未有定義的,也由於現時惡意搶注罰款的立法還在商討中,所以搶注成本很低,對不少人來說,可以是一門大生意,變相中國對於品牌的保護是十分不足的,商標意識普遍薄弱,健康的品牌企業發展因此受制約。

而彷照熱門商標改名的例子也十分多。如「中圍石油」變「中國石油」、「金庸」跟「金康」、「中華」變「中萃」等等例子,都說明了中國在商業登記在執行上的漏洞。

從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當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工夫做得不足時,公司企業去發展他們的品牌時就會有所顧忌,而顧客的信心來源之一──品牌,也因而較難興建立。

有毒有害貨品的問題成因 (企業及道德角度)

以上的例子都只是中國眾多問題產品的冰山一角而已。在中國的企業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中國內地的生產商並未達到最基本的道德水平,即對消費者負上最基本的責任,盡可能確保他們所售之貨品是不會危害他們的。

可是,我們卻發現有很多企業為求降低生產成本而做出一些傷害消費者的行為。在意大利檢獲中國製「毒鞋」、河北以豬血加甲醛製黑心鴨血都是其中一些例子。

為什麼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都是中國人為主的社會,惟獨中國內地的企業多次出現問題?我們相信這跟中國自1949年的發展有關。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政府就對各方面實行改造,而文化大革命更把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摧毀推向一個極致。當文化大革命在1978年結束之後,改革開放開始之時,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已近乎不存在。他們在作出商業決定時,基本上只是企業的利益著想,而對公眾及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則不註重。最後受害的不只是企業本身,社會也付上昂貴的代價。而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也受到嚴重的損害。

政府的監督問題及法律的確實執行

長期以來,中國的地方官員都會有一個比拼:拼他們所管轄地區的GDP增長有多大。而這也是升官的一個重要指標。很多官員為了在任內把GDP升得最快,很多時就會跟當地的商人聯手合作、勾結,盡可能以不同的方法去加大他們的產能,很多時連產品的質素及監管都不管。在這樣的情況下,產品出現問題的機會就相應增加了。當發現問題的時候,原來的官員很有可能已經升官發財了。以三鹿有毒奶粉為例,三鹿長期以「國家免檢」的聲譽去生產有毒奶粉,以更低成本生產「更高質素」的奶粉。而地方官員也因為利益的關係不去作太多的監控。最終這就造成一件全球知名的醜聞。

此外,中國離法治的路還很遠。中國的司法單位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屬於行政機關中的一小部份。中國雖然有詳盡的法律,去解釋犯了什麼罪行應如何去執行處罰,可是在實際執行卻充滿人治的色彩:因為中國司法並不獨立,他們很多時都要聽命於行政機關,使到很多判決是不公平,也使很多企業在發生糾紛時,縱使有法律上的理據,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便很容易有淒慘的下場。這也導致很多中國企業在發展他們的業務上遇上很大的阻礙。

消費者消息流通問題

毫無疑問,新聞等不同的傳播媒體在監察不同領域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功能。可是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內地的新聞媒體便成為了官方的喉舌,所有的媒體都收歸國有。媒體只報導對統治有利的消息,而對於一切不利的新聞一律予以封鎖,並對報導的人員施以不同程度的處罰。雖然在最近數年情況已有少許改善,可是大情形始終不變。而在互聯網出現了之後,中國內地也對其作出嚴密的監控,現時中國內地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監控最嚴密、最嚴厲的地方。所有的敏感新聞定必受到檢查。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的資訊流通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傳媒作為社會的監察功能近乎不存在。以三鹿有毒奶粉為例,發現奶粉有毒的時候是八月初,時值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這些醜聞當然立即被拉下來,不准報導,以免影響大局。直至事件被揭發出來之時,有無數嬰兒就是因為國家表面上的安定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果新聞在中國的流通有所改善,我們相信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及早解決,而不是「小事變大事」的結局。

短期重拾信心之方法

在企業的層面上,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郎咸平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為中國的企業去作出一個重大的轉型: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製造,還有六大環節: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以芭比娃娃為例,我們製造出價值1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後在美國沃爾瑪的零售價格是10美金。這9美金的價值就是在六大環節來的。在郎咸平教授中,這就是他口中的「6+1」理論。而六大環節是有着極驚人的溢價。

我們也同意他的觀點。在「6+1」的轉型當中,創立自己的品牌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在同一時間,生產商掌握了整條產業鏈,對於掌握定價權方面起了一個重大的作用。掌握產業鏈也對降低貨品售價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在產業鏈的9元中節省2元,遠遠比在加工製造中的1元節省數毫(而這通常是透過剋扣勞工工資得來)當然這少不了政府大力的支持及一定程度的援助,方可令到受到出口減少的製造業得到生存及改進的空間。

而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必須負上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責任,不可以因為利潤而把社會利益完全不顧,生產有問題的劣質貨物。到了最後付上代價的不僅是公司本身,整個社會也要付上昂貴的代價。

如果中國能夠有效地進行以上的措施時,我相信中國人真正重拾對國貨的信心是指日可待的。而在地理及成本上的優勢,中國貨在和外國貨競爭時,特別在貨物的品質上競爭時,就更加為之優勝。

而在政府的層面,我們認為政府有需要為現行的監管制度及商業登記制度作出改革,重點是要確保法律能夠確切執行,並且保障不同機構及人士在社會上享有的基本權利,方可令到中國的品牌能夠進一步得到公信力,令人民更加放心去使用。這同時對促進消費起了正面作用。

總結 – 長遠之計策

如果以一個更廣闊的層面來看,中國水貨、假貨多的問題是整個中國社會問題的其中一環。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改革便只着重在經濟上的改革及市場的開放,這個改變是極之巨大的。可是,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在三十年來都沒有作出重大的改變。當社會制度根不上經濟的飛躍時,社會不同的問題便會不會浮現。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曾經說:「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改革,經濟體制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

由此可見,鄧小平當年已預視今日中國的經濟改革會遇上樽頸,而且也能夠說明是那一方面所引致的。如果真的要長遠解決中國的水貨、假貨、有毒有害的貨品,我們必須在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上,跟隨經濟制度一起作出調整,方是治本之法。當中的方法包括對新聞的開放及有效而獨立的監察制度。而這也是中國很多社會問題和矛盾最終之根治之本。

除此之外,公民社會的建立也是另外一項有效的方法。公民社會強調人民本身自行成立組織,在社區大小事務上作出協作及監督。當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自行成立的組織一定會比官僚的政府更快地作出回應及監督,以使社會能夠更快更順暢的運作。這同時對於監察消費品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對於中國人提升對中國貨的信心也有一定的幫助。

最後,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及中國內地人民能夠汲取以往沉重的教訓,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必須付上最基本的道德責任,方可使中國能夠在國際上取得良好的聲譽,也是國家強大的一個最好表現。

參考資料References

河北以豬血加甲醛製黑心鴨血。 (《星島》11月13日 星期四 16:47)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1113/3/97zv.html
意大利檢獲中國製「毒鞋」。 (《明報》9月27日 星期六 16:15)
奧運帶來錢潮 北京假貨市場業績翻漲。 (《法新社》8月25日 星期一 19:20)
弄虛作假新一代 。 (《星島》11月14日 星期五 )05:30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1113/3/98b2.html
三鹿奶粉案兩分銷商奶農判死刑 。 (《星島》1月22日 星期四 16:06)
侵權產品在穗上架 真正瑞士糖是假貨。(中央社 2009-02-03 10:13 AM)
超A冒牌名錶襲港 《新報》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4598
探究中國假貨氾濫背後的原因。 (新聞 - 在線報道 2007/06/23,)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5600&Itemid=110
美逾八成假貨中國製 (《明報》2009年1月10日 )
http://www.mingpaovan.com/htm/News/20090110/ttae1.htm
WTO判決判定中國敗訴2009年1月27日
http://translate.google.com.hk/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ccdtr.org/index.php/news/3109&ei=R3GWSZyVE5yA6gPqsZD-CA&sa=X&oi=translate&resnum=4&ct=result&prev=/search%3Fq%3Dwto%2B%25E7%25BE%258E%25E5%259C%258B%2B%25E4%25B8%25AD%25E5%259C%258B%2B%25E5%2588%25A4%25E6%25B1%25BA%26hl%3Dzh-TW%26rlz%3D1C1CHMI_zh-TWUS291US304%26sa%3DG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4558
大陸及港澳情勢
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87/8711.htm
企業倒閉產業好升級 郎鹹平 (《新京報》 日期: 2008-09-17 版面/版頁: 財經觀察·對話(一)/B11作者: 丁蕊)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嗎?(《北京晚報日期》: 2008-10-27版面/版頁: 綜合新聞 作者:孫小寧F107)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 版面/版頁: P48 亞洲週刊日期: 2008-08-31作者: 紀碩鳴
中国知识产权年鉴
Beijing : Zhi shi chan quan chu ban she, 2001-
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 中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投資「王道」

在早幾年,市場上突然掀起一陣股神「巴菲特」熱潮,原因是巴菲特入股了中石油,而中石油在幾年之間不斷攀升,導致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漸漸被人認識。市面上紛紛出現不同關於巴菲特投資方法的書籍,股民紛擁而至研讀一番,大部分自此更以長線價值投資者而自居。不過,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某部分長線價值投資者概嘆為何自己沒有在2007年股市3萬2千點時全面清貨,反而是愚昧地相信這種投資法是「王道」,最後落得股票組合跑回起點的悲慘下場,幾年之間的投資回報全部化為烏有,更甚者甚至錄得負回報。

先不要討論價值投資法是否繼續適合往後的投資環境,或許我們應該先看看股神巴菲特的成功之路。巴菲特在1930年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格拉咸學習價值投資法,在往後的時間內開展他的投資創富之路,當後人在近年看到他的投資成績時 (平均年回報接近2成),自然認為價值投資法乃致富之道。成功的人當然擁有成功者的特質,但是時勢也起了決定性的因素,1932年至2007年是美國經濟的繁榮上升期,長線價值投資法當然占優。從報章上看過法國股市的數據,假若有投資專家選用價值投資法,過去一百零八年的回報接近零,原因是歐洲經濟向下走。

在未來的時間裡,價值投資法或許再不是投資王道,因為經濟整體趨勢向下,投資者不妨改為選用「趨勢投資法」,趨勢投資者不會永遠擁抱著股票,當見到經濟勢頭向下,趨勢投資者會立刻沽出股票,甚至會掉頭運用其他投資工具去買跌,賺取當中的利潤。我相信未來經濟股市的波動性將會遠較之前大,而當中的周期也可能會大幅縮短,投資方法也應當有所改變。個人而言,一直堅持的投資理念是「順勢而行」,唯有順勢才能把握市場上的賺錢機會。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醫療改革成為中國發展內需之關鍵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實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而中國醫療衛生體制也取得了重大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雖然得到提升,但是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並不能夠跟隨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醫療衛生體制始終存在內在根本性問題,並因而常常出現看病難、看病貴、藥價高等一系列問題。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影響下,中國政府發展內需的道路必然受到阻礙,主要是發展內需的前提是社會需要擁有一個健全的安全網,人民才會放心消費及加大消費。因此長遠而言,中國政府必然要落實一些相關政策或者措施以解決以上問題。

市民求自保 儲蓄率其高

歐、美等國的醫療衛生體制一直為人所讚頌,原因是當地居民並不需要擔心醫療上的支出,他們擁有健全的社會安全網,因此他們可以放心將收入轉化為消費,從而支撐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但是,對中國而言,政府發展內需難度甚高,這是因為中國居民的儲蓄率甚高,達到收入的四成 (國家統計局數據),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又怎樣支撐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呢?

某程度上,中國的高儲蓄率是源自天性,中國人一貫擁有未雨綢繆的性格,大部分均覺得「多一個錢旁身,心理上會更加安心」,因而會選擇把部分收入儲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以上當然是一個合理的解釋,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醫療衛生制度並不完善,中國居民需要負擔昂貴的醫療成本,在這種情況之下,大部分中國居民均會把收入大部分儲下來,以防將來有朝一日需要進醫院接受治療。

近年,香港「明報」曾經報導兩則關於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上的問題,其中一則新聞的主角均是因為斷趾意外而被送進醫院,但是最終傷者家屬因為擔心醫療費太貴而拒接在手術單上簽字作實,而醫院也擔心手術或許會出現意外,也不願意牟然展開手術,最終傷者只好離開醫院,走向等候她的「終身殘廢」;而另一則新聞的主角因為即將臨盆而被送進醫院,但是她的的丈夫擔心剖腹收費貴,要求自然生產而拒絕院方為她作手術,雙方僵持三小時後,最後造成主角死亡、一屍兩命的慘劇。

這兩則報導中均凸顯了中國醫療成本極度昂貴,公共醫療機構簡直是奉行「大門朝外開,沒錢別進來」的政策。以上述斷趾再植手術為例,一般公共醫療機構均需要收取1-2萬元人民幣,這對於收入微薄也欠缺醫保的農民或民工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連中國中國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也承認,農民的年收入還不夠住一次醫院。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包括實物在內的純收入是2600多元人民幣,而農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費用一次為2200多元人民幣。

另外,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德元曾經指出:「根據我們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進入90年代以後,政府的衛生支出預算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例不到20%,而且每年都在逐年下降。這樣看出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從總體上看,我們個人的衛生負擔比重比較大。另外,如果把城市和鄉村相比,農村的醫療衛生負擔人均是城市的3.6倍。」他更指出,中國衛生部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村人口的89%是自費醫療。

當中國居民需要負擔極昂貴的醫療費用時,自然會相應不斷加大儲蓄率 (合理解釋了為何過往數年的中國儲蓄比率有持續上升趨勢),而同時間也會影響到在其他方面的開支,令到中國政府難以發展內需,更遑論要以內需作為未來經濟增長動力。

或許,有部份人會擁有錯覺,認為中國大部分貧窮人口在醫療上的開支並不高。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他們可能只是減少在微小疾病上的開支,而實情是他們只是把錢儲下來,留作往後在較嚴重疾病上才作一次性的開支。

「看病難、看病貴、藥價高」 難為了貧窮人口

看病難、看病貴早已成各界詬病的社會問題。不怕窮,就怕病;救護車一響,兩頭豬白養;做個闌尾炎,白耕一年田;住院一次,破產一次;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一人得病,幾代受窮;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這些民間順口溜生動地刻畫了內地的醫療現狀。 

雖然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和進步,成績不容否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系統的滯後性逐步呈現,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現今看病難和看病貴。 某程度上,看病難和看病貴是有其相對性的,相對歐、美等國,在中國看病既不貴,也不難。在中國所指看病難指的是大醫院看病難,小醫院容易卻很少人去;看病貴則主要指的是藥品和消耗性器械貴,醫生看病收費僅是掛號費,是世界上最便宜的。

醫療衛生系統發展滯後於社會經濟進步,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一個問題,但是在中國最為突出,這是因為中國窮人多,社會保障不完善,國家投入資金少。

目前發達國家政府每年負擔的醫療衛生總費用為73%,發展中國家為57.2%,而中國政府在2007 年只負擔了19%,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遠遠落後於其他經濟社會事業的投入,資金量嚴重不足。 正正因為投入上的不足,公立醫院為了自負盈虧,紛紛引進國際一流的技術和設備,使得住院標準,醫療成本成倍上升,是致使看病貴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在於藥品貴的問題。中國製藥廠家很多時為了急於收回成本,在出廠之初就虛高定價,常常開出「天價」;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醫療體制極度不順,藥品流通購銷不透明,中間環節過多,一盒藥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最少要經歷出廠、審批上市、定價、銷售若干環節,很可能二十元出廠的藥最後到病人手中,價格至少已翻了數倍。設備和消耗性材料貴於金,這絕非是一種比喻,而是真實的寫照,例如患者裝一個人工關節,僅進價就要花費2 至8萬元不等。

醫療衛生制度改革 勢在必行

第一,中國政府應該著手打造平民病房,譬如在醫院內部設立分級醫療制度,透過設置不同層次、不同條件的病房供患者選擇,以讓經濟困難患者節省醫藥開支,還能從富裕的看病者的利潤中補貼部分給平民病房。

第二,治本則在於,首先國家要痛下決心取消醫藥購銷和醫用耗材中間環節,尤其是醫藥代表環節。中國政府可以要求醫院向藥品和醫用耗材生產廠家直接採購,真正實現中間環節零耗費,從而使藥費和材料費大大下降。

第三,看病貴,這是因為中國的城鎮醫療保障制度設計不合理,不但基本醫療費用由個人承擔,而且絕大部分兒童、老人和非就業人員根本無法進入保障體系。據中國衛生部門統計,目前為止,中國城鎮醫療保障制度所覆蓋的人群大約只有一億人,是城鎮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還不到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一半。既然在城鎮內也只有四分之一人口受到保障,更何況貧窮落後的農業地區呢? 中國政府有必然加大對醫療的投資,譬如大幅度提高對人民的醫療補助及將基本醫療費用的負擔轉移到政府的支出上,其中提高醫療補助將會鼓勵中國居民 (尤其是貧窮人口) 在遇到輕微疾病時也能及早接受治療,避免小病變大病,最終需要極大量的金錢才能醫治。

第四,公立醫療機構一直奉行著自負盈虧的政策,中國政府應該出台一些輔助政策,讓公立醫療機構不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也能舒緩看病貴的問題。

醫療改革成發展內需之關鍵

內需發展之路需要多項基本條件配合,譬如稅制改革、加大教育項目投資等,而當中最重要的條件莫過於醫療制度上的改革,唯有全面性的醫療改革,中國居民的消費意欲及信心才能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時間消費佔收入比例也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