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內地抗通脹落錯藥

我們不需生活在內地,在香港也能感受通脹的來臨及物價的急劇上升。現在當我走到茶餐廳、快餐店,不難發現餐牌上價錢的位置大多被貼滿新的白色「label」,原來的價錢已被大幅調升。因此,投資者實際上不用每月等待中國政府發布的通脹數字,因為通脹早已在我們的身邊出現,更何況他們公布的數字很大可能並不準確,有低估實際通脹數字的可能。


中國政府現時面對最大的經濟問題,就是如何壓抑通脹。為了應對通脹壓力,人民銀行不斷調高存款準備金率,甚至暫停央票發行,目的也是為了配合收緊銀根。人民銀行每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0.5%,就可以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約3,500億元人民幣。理論上,存款準備金率最高可以調整至30%,因為根據現時規定,銀行最高的貸款率為七成。現在存款準備金率為19%,倘若人民銀行於將來陸續調升至30%的話,將可以凍結的銀行體系流動性將高達38,500億元人民幣。至於利率方面,人民銀行亦應該會選擇逐步調升,不過相信這並不會是優先考慮,因為利率調升將會觸發人民幣升值預期,吸引資金流入,影響人民幣升值步伐。


應提高企業競爭力


對於現在的通脹,我認為可能是幾個因素引起的:分別是1)QE(量化寬鬆措施)所引發的流動性;2)投機炒賣;3)成本上升。而其中我認為第三個因素(成本性通脹)的推動力可能最大,現在成本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原材料短缺造成價格上升、農產品供求失衡導致成本上升、勞動成本上升及土地價格上升。


人民銀行現時採取的措施並未能對症下藥,加存款準備金並不能解決以上根本性問題。因此,如果中國政府真的希望解決成本性通脹的問題,最佳的方法或許就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產業升級,並致力調整市民收入分配結構,用消費帶動內需,而不是不斷收緊銀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