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8日星期六

股災重溫

九七年對香港人來說,的確是印象極其深刻。在政治上,香港脫離了英國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於九七年七月一日順利回歸中國。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起碼五十年不變。大家看到,在回歸後,上述的方針政策基本得到實現。對香港股票投資者而言,九七年一役,也是永世難忘的。九六年底,恆生指數收市報13,451,比九五年底上升3,378點,升幅為百分之三十三點五三。因此,九六年是股市妤景的一年。九七年開局雖有反覆,但在一月十五日起,仍能創出歷史新高,報13,766。於一月二十日升到13,868的又一次新高後,出現調整,到四月一日跌至11,951,亦即這個歷時兩個半月的調整,在回落一千九百多點後到底,開始另一個上升浪,這個上升浪在五月九日又創歷史新高13,930,以後就出現屢創新高的場面,接連升破14,000點,15,000點,到六月廿七日,即香港回歸中國前最後一個交易天、恆生指數又寫下一個歷史新高,以15,196點報收。亦即在九七年的上半年內,恆指由13,451升至15,169,共升1,745點,升幅為百分之十二點九七。

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交易天,即七月三日,恒生指數以下跌141點收市報15,055。回歸後首日不升反跌,的確令一些人失望。不過,看妤的情緒仍濃,大多數的投資者仍認為回歸後應該還有更大的上升浪,所以對短期市況的上落反覆,並不擔心。果然,到七月十一日,恆生指數勁升386點,以15,225點的新高報收,又展開了屢創歷史新高的新一頁。

根據統計,回歸後由七月十一日起,大市曾十一次創出歷史新高,直至八月七日,高報16,673,而中段指數更達到16,820,成為九七年最後一個歷史新高紀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十一次創出歷史新高,的確令投資者無比興奮,那個時候,很少人預期大市會大幅回落,甚至發生股災。大部分的預測都是:大市由於在回歸後由15,196升至16,673,共升1,477點,升幅為百分之九點七,很可能會有短期的調整,但人們仍相信:調整過後大市依然會繼績上升的旅程。 殊不知,在牛市演變到頂峰時,伴隨而來的卻是巨熊悄悄而來。事後太家知道,大牛市在九七年八月七日恆生指數升至16,673點時,已告結束,而大熊市卻在翌日,即九七年八月八日開始降臨大地。八月八日的恆生指數隻是輕微下降25點,以16,647點收市,仍然沒有任何令人警惕的「前奏曲」。其實,這也是巨熊的特性:說來就來,來時全無蹤影,使你無法作出防備。

八月十一日,恆指下跌187點,以及八月十五日的大跌400點,可以說敲響了警號。八月十五日,恆生指數以16,096點報收,比八月七日的頂峰指數16,673,下跌了577點,跌幅為百分之三點四,仍然輕微,仍然未引起投資者的關注。

由八月十九日開始,投資者的「惡夢」終於發生了。八月十九日,恆指大跌619點,16,000關失守,隻報15,477點。八月二十日,恆指雖然反彈378點,以15,855點收市,但仍無法收復萬六點大關,這一反彈隻為「先進者」進一步拋售提供機會,當日的成交額高達361億元,是一個歷史性的新紀錄。

八月廿一日,恆生指數又告下跌,抹去201點,以15,654點收市,而成交額又一次創新高,達到400億元。這是大沽家又一次的太拋售。不過,那個時候,接貨的人,還以為「執到寶」,仍相信日後還有大升的機會。八月廿二日,恆指再跌224點,以15,429點收市,令這一周共跌去667點之多。由八月廿五日開始的另一周,可以說是巨熊「現身」作法的日子。這個星期的五個交易日內,有四日下跌,收市指數報14,135,全周跌去1,294點,而八月廿九日的成交額更高達460億元,是另一個新高成交歷史性紀錄,而當日,恆生指數卻大跌740點,說明是外資大戶在全力拋售。大跌市而成交創歷史新高,實實在在不是好兆頭。雖然,九月初的第一周恆指曾反彈428點,但第二周、第三周又告反覆微跌,指數處14,000水平上上落落。那時,大市何去何從,頗引起爭論。在其後的兩周,大市出現反彈,由14,000點升上15,000點以上收市,亦即反彈了一千點之多。

事後孔明,九月底的最後兩個星期反彈,實際上是投資者的「最後出貨的機會」。十月份,是巨熊肆虐的日子。由十月六日至十月九日的一周,恆生指數大跌855點。由十月十三日至十月十七日的一周,恆生指數又失去672點。由十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四日的一周,恆生指數有如「高山滾石」,竟重挫2,457點而其中,十月廿三日的一天,指數急瀉1,211點,跌幅達百分之十點四。由十月廿七日至十月卅一日的一周,恆生指數仍然繼續滑坡,共跌了521點。這一周,寫下了三個歷史性的紀錄。

第一個是單日跌幅最大的紀錄,創於十月廿八日,恆生指數由上日的10498,跌1438點,跌幅為百分之十三點七。第二個是單日跌幅以中段計最大的紀錄,這個紀錄也是十月廿八日創出,恆生指數最低報8,775,比上日大跌1,723點,跌幅為百分之十六點四。

第三個是單日的最大升幅紀錄,創於十月廿九日恆生指數勁升1,705點,以10,765點收市,升幅高達百分之十八點八。在這一周內,中段最低的8,775,若同高點16,820比較,就跌了8,045點,總跌幅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八。

十月份,是九七年股市跌幅最重的一個月。這個月由九月底的15,009跌至十月底的10,623,共跌4,426點,跌幅為百分之二十九點四。在這個月內恆指連破14,000點、13,000點、12,000點、11,000點,以及在短暫時間內曾連10,000點關口也衝破。跌勢之急驟,令人無喘息的機會。如果不是痛下決心清貨離場,可能就接二連三錯失「撤退」的機會。不少投資者不相信大市會如「江河日下」的「插水式」下挫,所以一直對拋售猶疑不決,下不了決心。最後,自然成為「大閘蟹」。今次股災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在股災出現之前,港股已上漲幅度不少,尤其是紅籌股,升幅尤其大,有的市盈率高達幾千倍,周息率不足一厘,縱然運用注資和收購低市盈率資產的方法去沖淡目前的高市盈率狀況,作用也不彰顯。紅籌股受到散戶盲目的追捧,甚至在一個時期內,有人高喊「捨藍籌買紅籌」的口號。這一切,都是「狂熱症」的發作,已預伏了紅籌股要大幅回落的後著。至於藍籌股,雖然整體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但從積累升幅看,也不算少。特別是作為藍籌股支柱之一的大型地產股,很多早在九六年底時,股價已到頂,而部分則在九七年初的上升浪中,也達到股價的高峰。往後,儘管恆生指數不斷報升,但大部分地產股卻再也不能創出新高價。地產股的走勢,一方面反映了投資者對樓市「過熱」的憂慮,另方面也顯示:走在經濟前頭六個月的股市,已向投資者預示樓市日後會有大調整,這才令地產股欲升無力。不要忘記,那時樓價還在上升,但地產股卻率先到頂而行人止步,股市這隻「無形之手」的確是「老手」、「高手」。

終於,導火線出現了,那就是東南亞貨幣危機,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無一倖免。有的國家的貨幣貶值達七成,最少的也超過一成,可見這次危機非同小可。貨幣危機馬上影響到東南亞各國的股市,與此同時,樓價下跌,而且找不到買家,股市影響房地產,房地產的衰敗又影響做樓宇按揭的銀行和財務公司;結果,泰國有數十家財務公司被政府下令歇業。到了最後,連泰國政府也倒台,要由反對派組織新的聯合政府。

東南亞金融風暴由貨幣危機開始,因而香港的金融風暴也由港元受衝擊而掀起序幕。眾所周知,國際上有一批投機資金,專門在世界各地流竄,哪裏可以搵食,就溜到哪裏去。這些資金數額甚巨,有說可以糾集九千億美元之多,其覓食之法有如蝗蟲,每每鋪天蓋地而來,一擊即中。國際大炒家挾在東南亞大獲全勝之威,開始開闢新戰場,其中一個是寶島台灣,另一個是香港。大炒家認為,東南亞各國的貨幣不論有否與美元掛鉤,最終都敵不過衝擊而改為浮動,浮動中自然向下調整,匯價也跌個不亦樂乎。為此,大炒家要攻擊的就是港元聯繫匯率,要其與美元的聯繫脫鉤。一時之間,風雲突變,香港特區政府金融管理局不得不嚴陣以待,而與之抗衡的唯一武器就是扯高銀行同業拆息,使他們炒匯的成本增加。為此,曾有在一日內將銀行同業拆息扯高到三百厘的歷史性高紀錄。

三百厘的拆息,意味看借港元炒匯者,將要支付八厘的 日息,即借一億元,日付利息八百萬元,每月付利息就是二千四百萬元。無可否認,這是驚人的高息,炒匯者即時的反應是節節退卻。於是,金管局和財政司司長都同稱勝利。然而,香港是真的勝利了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這一役,香港不可能是勝利者,隻可能是受害者。當然,大家也不希望她是一個失敗者。至於台灣,則在新台幣浮動之下,宣告大幅貶值。台幣的失守,進一步令投機者增強了攻擊港元聯繫匯率的信心,認為香港是亞洲區唯一貨幣不浮動的堡壘,這個堡壘最終是守不住的。

香港特區政府並不認同這一看法。「誓死捍衛聯繫匯率」,已成為政府最重要的政策之一,也視之為「生死存亡」的大戰役。因為,政府知道,如果港元與美元脫鉤,香港所受到的衝擊,肯定更大、更慘。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是很多人認為,政府在處理手法上,卻流於「簡單化」,沒有對症下藥,以緻一味用高利率的武器來應付。其實,打這場仗,還可以有多元化的方式處理。

比如,國際大炒家「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就值得與之針鋒相對抗衡。國際大炒家在狙擊港元聯繫匯率之前,早已在期指市場上作好大量拋空的部署,因而在打響狙擊港元聯匯的戰役後,就利用拆息高企的現狀打壓股市,令股市大幅下挫,這麼一來乃明攻聯匯,暗賺期指。就算在聯匯上久攻不下,要蝕點利息與匯水,但這些損失相對於在期指市場上拋空的斬獲,僅是「蚊髀與牛髀」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