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所謂價值投資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相信都不會對以下說話感到陌生:「有買貴無買錯」、「現在已經進入價值範圍,就算股價還會下跌,現價都應該買入」、「如果看長線的話,買貴少少都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小投資者要運用智慧去分辨何時是價值、何時是價值陷阱或危機,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記得於08年,香港人熱愛的股王匯豐(00005)在金融海嘯中崩堤,不少投資者一直認為匯豐下跌只是短期的事,長線的話,目標價至少達200元,於是從140元反覆回落時,不但沒有止蝕,反而還不斷加碼,最終對投資組合構成重大打擊。而匯豐股價直至今日為止,依然還未能攀越100大關。




只買不賣非上策


對於以上經歷,相信各位讀者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造成以上問題,主要原因是大家容易代入長線投資者的身分,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市場或股票本身的短期變化,大家當見到股價下跌時,會跟自己說:「價值投資者不應該理會短線波動」,於是繼續死心塌地持有股份。更甚者更可能做到「偏聽」,好消息自動入耳,壞消息則自動過濾,可以完全做到不被外間影響。


實際上,價值投資者的宗旨「Buy and Hold」,並不代表我們要「死Hold」。「Buy and Hold」的原則,是要求價值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要仔細充分考慮,以打算長線持有的心態去作出分析,避免因短期情緒或者市場消息而胡亂買入。


另外,Hold也不是「死Hold」,倘若市場突變,又或者公司基本因素上出了變化, 令股票價值大跌,繼而價格向下修正,你就要有隨時賣出的準備,而不是選擇死守便可以補救。


定期檢討 NAV


不過,要知道市場或者公司基本因素是否已經變化,對於普通人來說,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前想後,一直都沒有想到一個好方法,直至畢業工作以後,師父教落投資組合應該要以市價計算「Mark to Market」,才令我恍然大悟。一般人在整理投資買賣組合時,都會只紀錄買入價,而不會用「Mark to Market」的概念去計算投資組合的資產淨值(NAV) ,於是,很容易減低對大市或者股票的敏感度。


嘗試舉例:你投資組合只買入一個股票AAA,買入價2元,一個月之前股價10元,現在只有6元,你可能會覺得沒有甚麼問題,反正還賺錢,但是實際上NAV已經在一個月間跌了4成,很明顯有些問題應已出現。


因此,我現在會將投資組合每日「Market to Market」,並且計算出每月、每周及每日的NAV,倘若組合的NAV下跌至超過10%時,我會開始思考手上組合的部署,是否已經出了問題。NAV下跌超過20%時,便會考慮硬性止蝕某些較高風險的股票,以避免在悲劇形成後才懂得大呼「黑天鵝又來臨了」!

3 則留言:

F 說...

Larry兄中肯地解釋了普遍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的誤解。

nothingboy 說...

請問如何計算NAV的

旅遊 說...

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