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星期四

中國經濟面臨考驗 (施永青)

自七八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連年增長,人民的生活得到長足的改善。經濟學家估計,由於中國正出現結構性的大改變,其產生的動力將足以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50年。因此,雖然近期歐美經濟已明顯放緩,但仍有不少人對中國經濟非常樂觀,認為中國經濟已與西方decouple,即是說兩者已不再互相關連,可以西方不亮中國亮。

然而,我覺得現時中國經濟的處境已有危機,若然處理得不好,可能會出現一次大幅度的調整,生產力會受到破壞,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出現倒退。不過,若然成功闖過了這一關,中國將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

中國今次面臨的考驗比較大,是因為外國因素與本地因素都出現了問題,它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互相拖連,牽一髮動全身,絕不容易解決。

美國次按問題爆發後,信貸收縮,樓價與金融資產的價格都全面下跌,至今跌勢未止。這種發展無可避免會削弱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導致美國減少入口中國的產品。同樣的情況還會出現在歐洲,令中國的出口市場全面出現萎縮。

與此同時,中國貨品的生產成本卻在急劇上升。石油與大部分的原材料價格在上升,中國在這方面很依賴入口,當國際價格上升時,中國自己無能為力。另一方面,新的勞動合同法與環保要求都令中國廠商的生產成本大增。

如果中國政府硬要這些條例全面落實的話,有些廠商可能因無力承擔,而只好選擇關門。此外,人民幣升值亦令收外幣的廠商,在出糧與交租時倍感吃力。

本來,當出口商感到外國的需求減少時,最簡單的做法是削減成本,利用較低的價格去佔領更高的市場佔有率,以抵銷整體市場的萎縮。但現在屋漏兼逢連夜雨,在市場萎縮的同時卻遇到成本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廠商今後的接單形勢難以樂觀。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國的廠商與其寄望國家出手打救,不如自求多福,應立即改變生產模式,以適應新的環境。純勞工密集的行業,在中國已日漸失去優勢。廠商必須設法增加生產過程中的知識含量,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這樣,中國的廠商才可以擺脫成本上升的束縛,打進現時尚被先進國家佔領的高檔市場,令中國的工業可以成功轉型。

在自然界,這種因生產環境變遷而出現的物種轉型是不會風平浪靜的。新物種出現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物種的大量滅絕。同樣的情況亦會在市場上出現,中國會因而得到新生,但個別廠商則會難逃厄運。

(轉載自2008年6月18日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